乒乓“战帕”, 他们都来了!

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6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“打乒乓球,会上瘾。”尽管讲话慢条斯理,但来到乒乓球台边上,陈燕的步伐瞬间灵活起来。

第一次组队来内地参加乒乓球比赛,来自香港特区的陈燕对生活多了一份热爱。32岁时确诊帕金森病,因为参与乒乓球运动,她将药量减到了最低,“打球的效果比吃药还好。”在静安体育馆,她和来自各地的“帕友”,分享自己的“战帕”经验。

昨天下午,首届上海市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举行,这是国内首个专为帕金森病患者设计的乒乓球锦标赛。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来了,龙华医院的医疗专家来了,一大群志愿者也来了,上海、浙江乃至香港地区的“帕友”聚集到一起,用乒乓“战帕”。

首届上海市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旨在通过乒乓球运动,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,增强他们的身体机能和社交互动,同时提升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认识、关注和支持,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。主办方贴心地准备了饮料、点心、水果,安排了几十张圆桌,方便参赛者休息、交流。随着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宣布开幕,参赛选手跃跃欲试,在一字摆开的乒乓桌上热身。来自龙华医院的医疗专家先为参赛者进行现场评估,再将参赛者分成A、B两组进行比赛。来自上海乒羽中心的队员、上海太保蓝公益基金会的50余名志愿者,悉心指导参赛者,为赛事“保驾护航”。比赛间隙,医疗专家现场接受问诊,为参赛者提供针灸治疗,鼓励“帕友”积极投身乒乓球运动。

展开剩余67%

“开关现象”是帕金森病的运动波动症状表现之一:上一秒还能正常走路,下一秒四肢变得僵硬,甚至无法动弹。尽管有这个“开关”,自称“战帕吹号手”的朱景强号召帕友,一起参与乒乓运动,生活依然美好。

18岁时参加过2000余人乒乓球赛事老朱,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会得帕金森。作为修理电工的他,突然有一天发现,手抖到搭不了电线。“帕金森的杀伤力极大,会让人悲伤不止。”老朱说着说着,红了眼眶,“有些人不愿走出家门,不愿面对外界。我要站出来,帕友需要交流,用乒乓球运动、用‘帕语’(帕金森患者相互交流),彼此鼓励、积极向上。”

打开手机,“乒乓战帕群”从最初的7、8人,到如今的七八十人,老朱自豪地说:“在上海市乒协的帮助下,我们每周有了免费的固定场所打乒乓,欢迎大家加入。”

昨天,老朱见到了参加过帕金森世乒赛的刘圣萍,听了对方的分享,也跃跃欲试,“明年的帕金森世乒赛,我们可以组团参赛。”

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是沪上“乒乓战帕”的发起人,他一直在积极地为帕金森患者发声,希望通过体医融合的途径,帮助帕金森患者。这一年来,上海市乒协不遗余力地普及推广乒乓改善帕金森病症的知识和方法,在帕金森病患者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,也有越来越多的热心企业、爱心人士响应号召,加入了“乒乓战帕”的行列。

比赛现场,中国乒协副主席、上海市乒协会长、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为好望角医院、周家桥街道和黄浦体育馆颁发上海市帕友乒乓球活动基地牌匾。帕友运动员代表李学海向上海市乒乓球协会赠送锦旗。这三处地方,从今年起,已成为“帕友”免费打球的活动基地。

首轮过后,王励勤也上阵和“帕友”过招,夸大家打得好。“今天有很多帕友提了宝贵的建议,明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赛制,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比赛。”王励勤说,“希望本次锦标赛能成为一道光,照亮更多人对帕金森病的认知盲区,激发全社会给予帕友群体更多的关爱和帮助。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也将以此为新起点,推动乒乓球运动在帕金森病预防、治疗、康复等方面的普及和推广,为帕金森病友坚持乒乓锻炼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。”据悉,上海市乒协将把该赛事纳入全年群众乒乓球赛事体系,未来将其打造成一项传统赛事。

本次赛事由上海市乒乓球协会、静安区体育总会、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、上海太保蓝公益基金会主办。中国乒协全民健身部部长袁华认为:“上海市乒协举办了针对帕金森人群的乒乓球活动,将起到一个示范作用,真正落实到了我们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方面。在今后的全民健身工作中,值得全国推广。”(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)

发布于:上海市